最新消息 NEWS

『進入細微能量身』春季靜默營&工作坊 https://forms.gle/ji9DGXc4jkCW8rA2A

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

靜坐心不定?從情緒淨化著手


打坐時心念不定,可能的原因很多。
斯瓦米韋達Swami Veda 提出一個藏在《瑜伽經》中的法門,就是YS I.33 :
chitta-prasanadam 心地要清明、愉悅
如何能讓心地做到清明澄澈、愉悅自在?那就要靠培養四種態度:
慈、悲、喜、捨
為什麼在靜坐的時候心不能定下來?為什麼它老是遊蕩不已?經文中所暗示的答案是:修行人啊,心會漂移,不能得定得止,因為你沒有讓心清明愉悅(chitta-prasaadana),這就要借助於修練那正行的四個心態。
我把它稱為情緒的淨化。不能於日常生活中做到情緒淨化,心就不會「清明愉悅」,因此在靜坐的時候心就不能得定,就不能得止。
注釋《瑜伽經》的古德進一步從心理的角度談這項修練的效果。瓦洽斯帕提(Vachaspati Mishra)說(述義):
這一句經所述記的是種方法手段,讓心地清明愉悅,以化解負面的屬性例如惡意(asooya)等等。因為心如果沒有淨化,就會被惡意之類的屬性所佔據,因此不能進入三摩地。
這些修練就是淨化心地的方法和手段,稱為「淨業」(pari-karman)。
它的功效是如是產生的:
若培養慈心、友愛心對待處於順境幸福之人,可以對治嫉妒心染污自己的心地。
若培養悲心、同情心對待受苦之人,意欲為人拔除苦痛有如意欲為自己除苦一般之心切,可以對治殘害眾生心染污自己的心地。
若見有德行之人,則培養喜心待之,可以對治惡心染污自己的心地。
若培養捨心,亦即不偏不倚,處於「正中」(madhya-stah),以對待無德之人,可以對治無包容心染污自己的心地。
若能如此變化氣質,則躁動(rajas)和陰暗(tamas)的屬性就會停歇,「光明德性」(shukla dharma)就會生起茁長。這意謂行者因和諧(sattva)的屬性揚升而得昌盛。
心地的愉悅和清明就會成為行者的自然狀態,心地的波瀾就容易止息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