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很簡單地回答:「假如靜坐禪修不能教人為病人、窮人、哀悼中的人去付出慈悲、關愛和服務,那就不是靜坐禪修,是逃避。不執著不是說可以對於那些受苦的人視而不見。」
這簡單的回答本來應該不用再多說什麼了,但是,有幾個想法可以分享。
靜坐者的心應該是愉悅的,是穩定的。
那個狀態在《瑜伽經》(1.33)中是稱為”chitta-prasadana”。根據經文,要達到那個狀態,就要修:
慈(Maitri):普愛在幸福中的眾生
悲(Karuna):悲憫在受苦的眾生
喜(Mudita):為別人的德行而歡喜
捨(Upeksha):捨棄對別人內在的劣根性的區別心
如果不修這四種觀,在靜坐的時候,心絕對定不下來。我們那些還沒還清的業債仍然會干擾靜坐。當閉起眼坐著的時候,心就不停地往東西南北奔馳。
因此,即使僅僅為了求靜坐能不受干擾,也要采行如下的建議:
清償個人的業債
不再造新的業債(例如,不要為了能去靜坐而留下病人不管)
善盡個人親情的責任
將一己奉獻于慈悲的作為和無私的服務
因為服務是無私的,所以才能無所執著。
此地我想引用二個相同主題的故事。
其中一個故事出自《普拉亞伽莊嚴經》(Prayaga-mahatmya,是頌揚那名為普拉亞伽聖地之重要性的經文),因為手邊沒有帶著原文,我只好憑記憶,故事大致如下:
希瓦(Shiva)和帕瓦提(Parvati)在某一個神聖節日(Mela,如‘孔巴美拉節’Kumbha mela)時,從上空看著下面的普拉亞伽聖地。希瓦向帕瓦提感歎,因為沒有人來聖地朝聖而感到失望。帕瓦提站在岡底斯山上往下看,和希瓦爭論起來,她說下 面明明有成千上萬的人,你希瓦居然看不見嗎?
希瓦和帕瓦提決定試試看到底下面有多少朝聖的人。他們下來,坐在角落中,扮成一對患有麻風在路旁行乞的夫妻。
成千上萬的人群蜂擁而過,根本沒有注意到這對麻風的夫妻。
最後有個人停了下來,他把自己隨身帶的最後的口糧給了這對夫妻,還幫他們清洗了傷口。
希瓦對帕瓦提說:「瞧,如我所言,這整個神聖的節日裏,朝聖的只有一個人罷了。」
許多別的宗教和文化都有類似主題的故事。再舉一個伊斯蘭的故事,大意如下:
阿拉坐在天國的寶座上,對著天使長吉百瑞(Jibrael,或Gabriel)表示,他對人性很失望,因為今年沒有人來聖地朝聖。
吉百瑞回說:「可是,主啊,下面有成千上萬的人群,正圍著‘卡巴’天房在繞行。主卻見不到一個人。」
在大馬士革有個窮人,他這輩子唯一的願望就是去麥加朝聖。他辛勤工作,好不容易才用微薄的工資存夠了去朝聖的旅費。
但是當他正準備要出發之際,他的鄰居,一個比他更窮的人,得了重病,需要醫藥和補品。他知道他的鄰居需要錢,也要人照料。
他就把存了一輩子的錢給了鄰居,也留下來照顧這個病人。
阿拉對吉百瑞說:「啊,有了,我看見有個人,今年就只有這個人來朝聖。」
我有個原則,每當有人要求長期留在我的道院,我會先問這人的家庭狀況,有沒有年長要人照料的父母在家?除非我弄明白這人不是在利用修道院來逃避自己的責任,我絕不批准。但是,我也要承認,還是有人會瞞騙我。唉。
假如你本來計畫去修道院,可是有人需要你服侍,就服侍那人,同時你在私下靜靜地在心中想像你在做自己原本要去做的事;這給心靈所帶來的功德,會遠比拋下那無助的人而去修道院或者去朝聖來得更多。
做出正確的決定無私地為他人服務會有個好處,老天在看。當你把自己的業債還掉了,情況會變得出乎意料之外,你反而可以去修道院或者去你想去的朝聖之旅了。它自然就發生了,完全用不著你費力。這種事我見過太多次了。
記著,真正的修道院是在一顆無私關愛的心中。
~斯瓦米 韋達 帕若堤(石宏翻譯)
靜坐者的心應該是愉悅的,是穩定的。
那個狀態在《瑜伽經》(1.33)中是稱為”chitta-prasadana”。根據經文,要達到那個狀態,就要修:
慈(Maitri):普愛在幸福中的眾生
悲(Karuna):悲憫在受苦的眾生
喜(Mudita):為別人的德行而歡喜
捨(Upeksha):捨棄對別人內在的劣根性的區別心
如果不修這四種觀,在靜坐的時候,心絕對定不下來。我們那些還沒還清的業債仍然會干擾靜坐。當閉起眼坐著的時候,心就不停地往東西南北奔馳。
因此,即使僅僅為了求靜坐能不受干擾,也要采行如下的建議:
清償個人的業債
不再造新的業債(例如,不要為了能去靜坐而留下病人不管)
善盡個人親情的責任
將一己奉獻于慈悲的作為和無私的服務
因為服務是無私的,所以才能無所執著。
此地我想引用二個相同主題的故事。
其中一個故事出自《普拉亞伽莊嚴經》(Prayaga-mahatmya,是頌揚那名為普拉亞伽聖地之重要性的經文),因為手邊沒有帶著原文,我只好憑記憶,故事大致如下:
希瓦(Shiva)和帕瓦提(Parvati)在某一個神聖節日(Mela,如‘孔巴美拉節’Kumbha mela)時,從上空看著下面的普拉亞伽聖地。希瓦向帕瓦提感歎,因為沒有人來聖地朝聖而感到失望。帕瓦提站在岡底斯山上往下看,和希瓦爭論起來,她說下 面明明有成千上萬的人,你希瓦居然看不見嗎?
希瓦和帕瓦提決定試試看到底下面有多少朝聖的人。他們下來,坐在角落中,扮成一對患有麻風在路旁行乞的夫妻。
成千上萬的人群蜂擁而過,根本沒有注意到這對麻風的夫妻。
最後有個人停了下來,他把自己隨身帶的最後的口糧給了這對夫妻,還幫他們清洗了傷口。
希瓦對帕瓦提說:「瞧,如我所言,這整個神聖的節日裏,朝聖的只有一個人罷了。」
許多別的宗教和文化都有類似主題的故事。再舉一個伊斯蘭的故事,大意如下:
阿拉坐在天國的寶座上,對著天使長吉百瑞(Jibrael,或Gabriel)表示,他對人性很失望,因為今年沒有人來聖地朝聖。
吉百瑞回說:「可是,主啊,下面有成千上萬的人群,正圍著‘卡巴’天房在繞行。主卻見不到一個人。」
在大馬士革有個窮人,他這輩子唯一的願望就是去麥加朝聖。他辛勤工作,好不容易才用微薄的工資存夠了去朝聖的旅費。
但是當他正準備要出發之際,他的鄰居,一個比他更窮的人,得了重病,需要醫藥和補品。他知道他的鄰居需要錢,也要人照料。
他就把存了一輩子的錢給了鄰居,也留下來照顧這個病人。
阿拉對吉百瑞說:「啊,有了,我看見有個人,今年就只有這個人來朝聖。」
我有個原則,每當有人要求長期留在我的道院,我會先問這人的家庭狀況,有沒有年長要人照料的父母在家?除非我弄明白這人不是在利用修道院來逃避自己的責任,我絕不批准。但是,我也要承認,還是有人會瞞騙我。唉。
假如你本來計畫去修道院,可是有人需要你服侍,就服侍那人,同時你在私下靜靜地在心中想像你在做自己原本要去做的事;這給心靈所帶來的功德,會遠比拋下那無助的人而去修道院或者去朝聖來得更多。
做出正確的決定無私地為他人服務會有個好處,老天在看。當你把自己的業債還掉了,情況會變得出乎意料之外,你反而可以去修道院或者去你想去的朝聖之旅了。它自然就發生了,完全用不著你費力。這種事我見過太多次了。
記著,真正的修道院是在一顆無私關愛的心中。
~斯瓦米 韋達 帕若堤(石宏翻譯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